雨循环29_真诚

IF 冬青叶没有在群星之战牺牲

  • 不至于失去感觉
  • [[冬青叶]]但理想和[[桑Sunt]]的tough

很多时候被太多思绪困扰,没有统一的标准

To 采薇&桑,哲学或者说思考、迷惘,并非可有可无,其如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,但也不是生活的全部,工作繁忙,草草吃饭或者跳过一顿完全可以理解,但不能长久,犒劳自己,享受美食珍馐是一种享受,但要注意适度。无论是否在意,食物总在提供能量

神经网络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将抽象还原的方法,几乎只要抽象包含合适的信息

  • 通用逼近定理(Universal Approximation Theorem)1989年Cybenko 首次提出,单隐层前馈神经网络(只要隐层神经元足够多,并且激活函数满足一定条件,比如sigmoid、tanh等非线性激活)可以逼近任意一个“连续函数”。
  • 神经网络不能逼近任意不可测的函数、离散函数或超高复杂度函数。

一定程度的抑郁—晨重暮轻,反而宜于科研,度过长夜,挣扎黎明

@知乎

我以前看萨特+写的《存在与虚无》*里面有讨论过类似的问题。

萨特在书中提出一种观点,那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(或者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),原则性(道德观)越高的人,反而越容易曲高和寡,陷入爱河就更难。

因为这种人,不会轻易为他人改变自身的原则,即使对方是自己的爱人也不例外,因此这会让对方感觉自己不是独一无二的,自己无法让伴侣让渡自身的主体性*,从而感到失落。

举个例子,不少人喜欢浪子回头、圣人破戒,就是因为这种事情能极大证明自己是独一无二,因为你的关系,让对方发生翻天地覆的改变,这种对方让渡主体性的过程,会让自己心里得到极大满足。

那么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原则性不高,那么他就非常容易转变(或者只是口头忽悠),比如经典的问题,你妈和你女朋友掉河里了,你先救谁?

这个看起来无厘头的问题,其实蕴含的逻辑就是在我和普世道德之间,你会选择那个?你愿不愿意为了我,而抛弃道德。

那这么说的话,是不是说明一个人完全让波主体性,两人就能白头到老呢?萨特认为这也做不到,因为人类的主体性需要客体+进行观察,而客体完全失去主体性,那他变成了它,失去了观察(凝视+)的属性。

举个例子,一个人上台演讲容易紧张,这往往是因为他认知到他被无数人凝视,他的主体性在被侵犯(被作为客体审视),这时候会有人建议他,你把台下的观众当成物品(如树木),那样就能缓解紧张。

这时候或许有人会问,那么既然人被他人凝视会觉得自己主体性被侵犯,那么人类为啥还是群居生物呢?从哲学来说,因为人类在被他人作为客体审视时,反而会确立自身的主体性。

经常演讲的人会更自信,被他人的肯定往往比自我肯定更有用,就是这个道理。

因此人类的矛盾之处就在这里,一方面人类不喜欢主体性被人侵犯(被人作为客体凝视),但如果完全没人去观测、肯定自身,那么就容易陷入虚无之中。

现在我们再回看爱情,如果一个人完全让渡主体性,那么他就会变成它,成为一个物品,失去观测属性,那么它的伴侣在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它是个可有可无的存在。

因此古代的那些奴隶主,就算他们有数量众多的奴隶,这些奴隶完全让渡了主体性,但它们是然几乎不可能和奴隶主建立牢固的爱情关系。

而牢固的爱情关系,是一方给另一方让渡主体性的同时,但又不丧失观测属性,这就是所谓的“自愿且可控的被奴役”,换言之被奴役的一方不仅要出于自愿,也能够根据情况决定自己要为对方改变、付出多少。

因此在我看来,如果一个人和一个与任何人结婚都不出轨的人在一起,那么他能从中更好且长期的确立自身的主体性,反之要和一个只和你在一起不出轨的人在一起,难说。因为一个人出于自身原则不出轨那是源于其自身的主体性,而反之则是源于对方的主体性。


雨循环29_真诚
http://kaelvio.com/雨循环29_真诚/
作者
采薇
发布于
2025年9月26日
许可协议